当要求公开所谓爱泼斯坦文件的呼声甚嚣尘上之际,一部纪录片通过回顾2000年代那档猎奇的真人秀《捕食者陷阱》,向世人发问:为何美国社会对儿童性侵者如此痴迷?
这档臭名昭著的NBC节目将恋童癖诱骗至装有隐蔽摄像头的住宅,当他们期待与未成年人发生关系时,迎面而来的是节目主持人的质问——随后被警察逮捕。
"这种幸灾乐祸与恐惧交织的复杂情绪堪称绝妙,人们从未见过如此震撼的场面,"导演大卫·奥斯特向法新社坦言。
披着调查新闻外衣却以黑色幽默娱乐形式呈现的《捕食者陷阱》仅播出20集。2008年,当警察和摄像机组闯入某个目标人物家中后,当事人当场自杀,节目旋即停播。
由于设局诱捕手段在法律上存在争议,最终鲜有刑事案件被成功起诉。
但该节目在网络论坛经久不衰的热度——以及由此催生的YouTube"捕食者猎人"模仿产业——让奥斯特开始思考:为何针对未成年人的性侵犯罪能如此轻易地被大众当作娱乐消费品?
奥斯特的纪录片《捕食者》于周五登陆美国院线。影片大量使用《捕食者陷阱》未公开的幕后素材,包括警方审讯室画面。
"播出内容被剪辑成黑色喜剧风格,但原始素材让你目睹一个人的人生在70到80分钟里慢镜头崩塌,"奥斯特描述道。
"观影时我仿佛在经历情感拉锯战:先为这些人感到崩溃,继而产生厌恶,最后开始质疑自己——眼前的一切究竟孰对孰错?"这位导演坦言。
他决心用镜头记录"这档节目带给我们的情感冲击"。
在恋童癖已成为杰弗里·爱泼斯坦丑闻核心,并衍生出"匿名者Q"等阴谋论的当下,这个议题显得尤为迫切。
身败名裂的金融家爱泼斯坦因性犯罪被判刑,在等待未成年人性交易指控审判期间死于狱中。对其犯罪调查的多数细节仍未公之于众。
曾是爱泼斯坦旧识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尽管过去曾用相关档案攻击政敌,如今却试图压制公开文件的呼声。
这场全民痴迷并未消退,甚至在特朗普支持者和部分共和党议员中持续发酵。
奥斯特指出,远距离剖析这些罪案细节时可能存在"近乎色情的元素"——这也解释了真实罪案类播客的爆红现象。
"如果你想从猎奇元素中获得共鸣,大可在私密空间进行,无人知晓你正从何处获取快感,"他直言不讳。
"正义幻想"同样吸引着"捕食者狩猎"节目的粉丝,尤其是那些曾遭受侵害的受害者,奥斯特补充道。
然而这种集体痴迷最深刻的根源,或许在于此类节目呈现的非黑即白道德观。
"当世界被简单划分为善恶对错,对某些人而言,站在善的阵营 unequivocally反对侵害儿童这种终极之恶,具有致命吸引力。"奥斯特深刻剖析,"它完美构建了"我们"与"他们"的对立——会作恶的人与不会作恶的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