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这句劝诫总在人们遭遇困境或压力时出现。但对那些自律要强、追求完美或身处高压中的人而言,自我慈悲的概念反而令人不适。于他们,自我宽容更像是对自己的放纵。
但研究显示,持续沉浸在羞耻与自我批判中,激活身体压力反应的程度堪比遭遇生理危险。这会提升皮质醇和炎症水平,二者都与长期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相反,心理学称为“自我慈悲”的善意对待自己,反而能滋养内在动力、责任感和抗压韧性,且不会带来耗竭的代价。
自我慈悲的本质,是以温和态度看待自己,对当下经历保持觉知与平衡——而非陷入自我审判,执着于过错,或认为自己是世上唯一的受苦者。
其核心要素包括:觉知意识(不否认也不夸大痛苦)、自我善意(给予支持而非苛责)、共通人性(明白所有人都会挣扎,不完美才是人之常情)。
自我慈悲绝非放任自流。它让你在与自我深度联结中,实现真正健康的蜕变。
但践行自我慈悲知易行难。若你总难对自己温柔相待,以下三个益处和实操方法值得收藏——
1. 按下压力反应的停止键
压力本是生命常态,人体天生具备应对机制。它助我们完成日常任务,保持专注投入。但持续不断的压力终将演变为慢性应激,引发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抑郁等身心问题。
要打破恶性循环,需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这套神经机制能促进身体放松,调控消化呼吸等功能。安全感与舒适感正是启动这套系统的钥匙。
自我慈悲恰能创造内在的安全绿洲。研究表明,自我关怀的念头会引发生理改善,比如提升心率变异性——这是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的重要指标。
2. 打造反脆弱反馈系统
有人担忧过度自我慈悲会变得自我中心或逃避责任。但事实是,当我们学会自我慈悲,反而能更真诚地拥抱世界。
我们示范着更健康的应对策略,从容接纳反馈,在挫折中快速复原。
因为自我慈悲教会我们像对待挚爱那样对待自己。不说“我不够好”,而是说“这次很难,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更妙的是,当我们开始接纳自身瑕疵,也自然能对他人报以深切共情。
3. 成为长期主义的赢家
另一个常见误解是自我慈悲会滋生懒惰。但研究结论恰恰相反。
践行自我慈悲的人更愿为行为负责,失败后再度尝试,对长期目标保持专注。他们较少拖延,决策时更审慎周全。
相比之下,羞耻感与低自尊或许能短期驱动表现,却难以支撑持续成长。
开启自我慈悲的实践指南
若你想尝试改变,下次当严厉的内心批判响起时,暂停片刻自问:如果挚爱身处此境,我会说什么?然后把同样的话语送给自己。
使用中性客观的语言。不说“我不该这样”或“我又搞砸了”,试着淡化个人标签。可以告诉自己:“处境确实艰难”或“不止我一人如此感受”。更可前瞻性自问:“现在情况如此,接下来我能做什么?”这些微调能降低情绪应激,助你在压力中保持清醒思考。
最后,眺望更广阔的图景。我们常觉自己的挣扎独一无二,但无论文化背景与性格如何,每个人都会经历怀疑、遗憾与不完美。记得提醒自己:无人完美,人人都有艰难时刻,你从不孤单。
慈心冥想也是培养自我慈悲的有效方式。这种冥想专注向自己与他人传递美好祝愿。
无论你正面对疾病、慢性压力或日常琐碎,善待自己从来不是奢侈——它是守护身心健康、照亮未来道路的必修课。
本文作者詹妮弗·唐纳利系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健康科学大学正向健康科学中心临床冥想干预方向博士研究员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