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某个平凡瞬间突然在脑海中清晰浮现,而更重要的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波士顿大学的最新研究揭开了这个谜底!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会像智能筛子一样,用"情绪标尺"给记忆贴标签:当普通事件与强烈情感体验产生关联时,这些原本易逝的记忆就会被加固保存。这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证明记忆不是被动记录,而是动态重塑的过程。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到延缓失智症患者记忆衰退,这项发现正在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接下来,让我们透过神经科学家的视角,看看如何用"情绪锚点"为平凡时刻镀上记忆的金边——

两年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旅行时,陈阳(英文名Leo)林停下脚步,看着一群松鼠在树林间窜动。

这个"充满趣味的瞬间"深深烙印在他脑海里。当天晚上,他发现自己能"栩栩如生地"回忆起那个场景,甚至包括途中与同事们偶遇的农场动物。

作为波士顿大学莱因哈特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博士生,林陈阳认为这些本应是容易被遗忘的日常片段。

他说这段经历引发思考:为什么大脑会牢牢锁住某些平凡时刻,却让其他记忆悄然溜走?

这个疑问正是《科学进展》期刊最新研究的核心。科学家希望该发现能产生广泛的实际应用——比如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记忆点,或指导看护人员与失智症患者互动。

由林陈阳等波士顿大学研究人员完成的研究指出,大脑会通过"记忆增强"机制,选择性强化与重要经历关联的记忆。

通过对近650名参与者的10项研究数据分析发现,大脑运用类似滑尺的评估系统,决定哪些记忆值得留存。

这项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表明,将日常琐事形成的"脆弱记忆"与难忘或具有奖励性的时刻绑定,能有效防止遗忘。系统化运用此规律,可强化实用记忆或弱化无关信息。

"记忆不是被动记录仪:我们的大脑会筛选重要信息,情绪事件能逆向加固之前的脆弱记忆。"研究合著者、波士顿大学心理与脑科学教授罗伯特·莱因哈特强调,"我们的研究证明,情绪显著性可以被精准利用。"

团队通过三项自主实验及七项独立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当参与者看到与现金奖励关联的图片后,次日记忆测试中对前序普通图片的记忆显著增强。包含轻微电击刺激的实验也呈现类似规律。

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记住情绪事件(如奖励或惊吓)发生前出现的"脆弱记忆",尤其当这些记忆与事件存在颜色、视觉线索等相似性时。

主导研究的林陈阳在邮件中写道:"情绪事件不会均等强化所有相邻记忆——大脑会根据时间差运用不同规则。"

莱因哈特补充说,强烈体验的记忆增强效应主要作用于"原本会消失的脆弱记忆"。若普通记忆本身带有情绪色彩,这种效应反而减弱。

尽管记忆是认知健康的重要指标,但专家公认无论年龄大小,记忆都具有可塑性和易错性。大脑终其一生处理海量信息,优先留存具有独特性或情绪负荷的内容。

随着神经科学进展,人们已掌握多种护脑方法:规律运动、充足睡眠、控制饮酒压力、维持社交等。而此项研究为记忆保护增添了新维度——通过针对性策略帮助各年龄段人群提升记忆留存。

未参与研究的格拉斯哥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玛丽亚·温伯称该发现"令人着迷":"关键启示在于:记忆不是定格照片,而是动态变化的,其命运取决于后续经历。"

林陈阳期待研究成果能辐射"从教室到诊所"的场景。例如教师可将历史知识点与解谜得分等奖励体验结合,失智症患者忘记放眼镜的位置时,通过关联喜爱的歌曲或家庭照片强化记忆。

研究局限性在于未观测记忆增强的脑机制。林陈阳表示,目前动物研究提出的"行为标记"理论认为弱记忆可被标记,后续若出现显著事件则被固化。他未来计划通过脑成像等技术实时观测该过程。

温伯指出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此前人类行为标记理论的证据始终存在矛盾。而实验设计的局限性在于使用了动物工具等简单图像,而非真实场景的复杂互动。下一步将验证日常情境中大脑是否遵循相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