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hap)

【编者按】当爱国情怀与个人选择狭路相逢,一场关于国籍与兵役的隐形战争正在悄然上演。最新数据揭示,近两年逾1.8万韩国适龄男性通过放弃国籍规避兵役,其中超六成选择入籍美国。这组数字背后,是根植于韩国社会的兵役制度困境与全球化时代下的身份认同博弈。从轰动一时的刘承俊案到如今持续激增的"脱籍逃兵",不仅折射出法律漏洞与执行难题,更触发对公民义务与权利界限的深层思考。当国家忠诚与个人发展形成拉锯,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群"用脚投票"的年轻人?又该如何构建更公平的兵役体系?且看本文深度解析。

超六成选择入籍美国

韩国兵务厅周三数据显示,近年来共有18,434名男性在服义务兵役前放弃韩国国籍。

根据执政党共同民主党议员黄熙基于兵务厅资料发布的报告,2021年至今年8月期间,共有12,153名适龄男子通过放弃韩国国籍获取他国公民身份。另有6,281名双重国籍者在同期放弃韩国国籍。

韩国法律规定所有身体健全的男性必须服役至少18个月,可选择战斗兵役或替代服役。

年满18周岁的男性将被列为征兵对象,此后未履行兵役即放弃国籍者,在法律上将被视为逃兵。

《国籍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此类情况下的弃籍者将被永久禁止恢复韩国国籍。

"需要制定更严格的弃籍标准,因为这可能成为逃避兵役的手段......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双重国籍者履行兵役义务,同时为尽责者提供支持。"黄熙议员强调。

在放弃韩国国籍的适龄男性中,目前有12,231人(66.4%)成为美国公民。其次分别是加拿大(12.4%)、日本(8.6%)和澳大利亚(4.5%)。同期放弃国籍的12万韩国人总体比例与此大致相当。

面对征兵放弃韩国国籍已成敏感议题,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歌手刘承俊的典型案例。

这位1990年代的顶流歌手曾在兵务厅公开承诺履行兵役,但离境后旋即放弃韩国国籍加入美国籍。此后他被禁止入境,至今仍在为解除禁令进行漫长的法律诉讼。

刘承俊虽多次胜诉要求政府签发签证,但法院判决并未撤销法务部2002年对其颁布的入境禁令。

二十年前,法务部以"可能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安全"为由颁布禁令,此举在当时堪称罕见。

其裁决逻辑在于:对刘承俊这类具有社会影响力人士的宽容,可能对守法公民的服役意愿产生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