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这个以多元包容为荣的时代,澳洲网红马特·卡梅伦再度抛出惊世骇俗的"体重歧视论",将身材管理与商业能力强行捆绑,瞬间引爆舆论海啸。当"以瘦为美"的审美焦虑跨界蔓延至商业领域,当电子秤的刻度被扭曲成成功学的标尺,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披着"实用主义"外衣的刻板偏见。事实上,从丘吉尔的雪茄到乔布斯的黑色高领,商业传奇的密码从来不在体型尺寸之间。这场争议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成功定义的狭隘想象,也让我们思考:究竟该用怎样的标尺,丈量真正的商业智慧?

澳洲网红马特·卡梅伦又因争议言论被推上风口浪尖——这次他公然宣称体重能反映一个人的商业头脑。

据《每日邮报》报道,这位Instagram内容创作者在病毒式传播的视频中强硬坚持"绝不和胖人做生意"的六大理由。

"我凭什么要把钱和未来赌在一个连自己都掌控不了的人身上?"他在9月29日的视频配文中如是写道。

视频中他声称肥胖者缺乏自律、决策优柔寡断、易受压力影响、情绪不稳定、标准低下且缺乏可信度。

查看Instagram帖子

由马特·卡梅伦(@mattttcameron)分享的帖子

卡梅伦向《每日邮报》澄清,他的"实用主义"评论特指病态肥胖人群。

"我并非将穿16或18码的人都归为胖子,我说的是严重超重者,这有本质区别。"

他强调体型能反映一个人对生活的整体态度,绝非仅关乎审美。

"商业本就复杂险峻,我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网友对此怪论集体反击,有人直言"绝不会与自我憎恶者合作"。

另有人反驳:"我认识太多瘦子同样缺乏自控力...这套理论根本站不住脚??"

在后续视频中,他明确表示这套标准同样适用于和伴侣费莉西蒂的关系。

"我们从第一天就约定要在身体、精神和情感上保持最高标准,一旦松懈就结束关系。"他在10月5日写道。

"承认吧,人生就是选择游戏。面对现代医学和无数改善饮食健身的途径,如果你还做不到...抱歉,这就是你的问题!"

这对卡梅伦而言早已不是首次争议。18个月前举家从悉尼迁往巴厘岛后,他便持续炮轰澳大利亚现状。

这位46岁网红的多数内容都在抨击澳洲政策,称其"逼迫"他们远离故土。

他告诉《每日邮报》选择移居是显而易见的事,毕竟在印尼同样的钱能享受更多。

"在澳大利亚即便收入不菲,他们也只会变本加厉地压榨你。"

这家人透露,他们以每年13万澳元(14.86万美元)的成本雇用了三名管家、私人厨师、保镖、司机和私人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