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期席卷全国的炸弹威胁与大规模暴力恶作剧浪潮,并非由极端分子或有组织团体策划,而是源于年轻世代对社会现状的愤懑宣泄。
根据宋锡俊议员获得的警方及法务部数据,过去数月依韩国新修订《公共恐吓罪》逮捕的嫌犯中,半数年龄分布在20至39岁区间。
在48起案件中,约三分之一(13起)的作案动机直指"对社会的不满与怨恨",成为最高频犯罪动因。
这项于3月18日生效的新法重点惩治通过网络威胁公众或特定群体的行为,最高可判处五年监禁或2000万韩元(约1.4万美元)罚款。
三月至七月期间,当局共调查72起公共恐吓案件,其中49起抓获48名嫌疑人。被捕者中16人为20代青年,8人为30代群体。
根据梁富南议员本月引述的警方数据,男性在嫌犯中占据绝对主导,48人中有41名为男性。
政府官员强调这些恶作剧造成的现实冲击远超想象:威胁导致大规模疏散、商业停摆及高昂的执法资源调动。八月某日在首尔新世界百货旗舰店发生的炸弹威胁,不仅让4000人紧急撤离,更触发全国13个场所的排查行动——作案者竟是青少年与20代青年。
除社会秩序紊乱外,官员指出公众心理创伤与小商户经济损失使此类犯罪危害倍增。法务部已对2023年三起重大案件提起民事诉讼,索赔8900万韩元。其中首尔地铁二号线新林站威胁案被告,近日被法院判决向国家全额支付4370万韩元赔偿金。
首尔大学社会学家朱志贤向媒体分析,多数年轻嫌犯试图"通过暴力威胁证明自身存在感与力量",常借助网络平台向虚拟观众进行这场绝望表演。
这种现象与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压力密切相关。首尔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五月发布的全国调查显示,超半数(55%)韩国成年人长期处于情绪压抑状态,近七成民众认为社会"本质不公"。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