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迦国际儿童青少年电影节现场,艺术总监谢赫· Jawaher 道破真相:为什么孩子需要在银幕上看见现实
阿联酋沙迦——你或许以为这又是位玩票艺术的王室成员。但执掌电影节的 Jawaher 殿下,是用实打实的耕耘打破偏见。
十二年前创办电影节前,她曾在讲台深耕十载教授英语。远赴圣地亚哥研修家庭治疗时,她第一次跳脱原有视野认知世界。这段教育与儿童发展领域的积淀,让她将电影节视为年轻声音的试炼场,而非炫技舞台。
镁光灯下的她气场全开,无需翻译转述便能穿透文化隔阂。而私下对话时,她字斟句酌的眼神里藏着更深远的考量。电影节才进行到第二天,她已在构思未来的蓝图。
初创时总有人不解为何要放映非阿语/英语影片。十二年后,当电影节成为地区童影展标杆,Jawaher 最欣慰的是影片质变:“从前电影只是娱乐,如今我们会为之动容,从中领悟,与之共鸣。”
本届电影节从1700部投稿中精选26国76部影片,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厄瓜多尔、伯利兹首次参展。
这座以文化教育为根基的酋长国,与电影节精神天然契合。在执政者夫人 Jawaher 殿下支持下,沙迦执着培育着艺术的土壤。但这个兼具“给青少年看”与“由青少年拍”双重属性的电影节,有着独特策展逻辑:“一切围绕培养未来电影人展开,我们开创的不只是电影节,更是媒体素养启蒙平台。”
坚守教育初心的电影节早已超越展映功能:落选影片可获得专业反馈,青少年创作占比达20%,12-20岁少年评审团用自身标准评判作品。今年特设工作坊涵盖阿联酋漫画至纪实摄影,更有探讨电影如何塑造青年文化的主题论坛。
在全球化与文化根脉间寻找平衡并非易事。Jawaher 的立场清醒而坚定:“我们聚焦美好、才华与动人故事。即便存在文化差异,仍能汲取他国精华。”她主张在开放中寻求共识。
但这位总监拒绝为孩子粉饰现实。她坚持要在银幕框架内展现真相——这正是去年选择巴勒斯坦作为主宾国的原因。
“我们始终为流离失所的孩童发声,加沙的孩子值得被听见。”当批评声浪袭来,她在哈马斯袭击与加沙战火后更觉沉默即是背叛:“我们展示的是巴勒斯坦的文化根脉与生活肌理。”
今年韩国接棒主宾国,特设韩影鉴赏、传统工艺工坊、文化影响力论坛。六部学生导演作品参与展映,三位韩国评审与国际同行共执评鉴权。
“去年某部韩影未映先爆,加场后再度售罄。”Jawaher 惊叹,“阿联酋观众对韩流文化的热爱超乎想象,你们叙事方式的独特性具有穿透文化壁垒的力量。”
她的愿景始终向前延伸:期待当年在电影节萌芽的小导演们,未来能以成功者身份回归哺育新生代。
“当某天电影节完全由青少年自主运营,创作者站上主导位——那就是我功成身退的时刻。”她眼角漾开笑纹,“届时,我便可心安离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