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露:受人为气候变化与人类向野生地带扩张影响,地球最凶险、损失最惨重的野火发生频率已飙升至1980年代的四倍。
《科学》期刊突破传统"过火面积"评估模式,转而聚焦难以量化的经济与人文创伤,指出全球野火正经历"气候关联型灾难级升级"。
澳美德三国科学家团队以对各国GDP冲击率为标尺,计入通胀因素后统计出1980年以来200场最具破坏力火灾。主导研究的塔斯马尼亚大学火险地理学家卡勒姆·坎宁安透露:此类灾难性野暴在1980-2023年间激增约4.4倍。
"这无疑证实我们正面临重大野火危机。"坎宁安斩钉截铁地表示。
在200场破坏力最强的火灾中,近43%集中于研究期限的最后十年。1980年代全球年均发生2场特大火灾,偶有年份达4场;而2014-2023年间年均竟达9场,2021年更创下13场纪录。研究特别指出,2015年起毁灭性野火数量急剧攀升,恰与"日益极端的气候条件"形成时空共振。坎宁安补充,尽管研究数据截止至2023年,最近两年的火情实则更为严峻。
欧洲与北美领跑经济损失最惨重火灾榜单。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尤为惨烈——全球变暖加剧了这些地区本就易发突发干旱的气候特性。
研究同时发现单场火灾致10人以上死亡的频率增长两倍,2018年天堂镇大火、2023年拉海纳惨剧及2025年洛杉矶火患皆在此列。
坎宁安批判传统评估标准存在缺陷:"过火面积无法真实反映对民众的冲击,相较于经济与生命损失,地域范围反而次要。"他举例说明夏威夷拉海纳火灾虽规模不大,但因焚毁大量建筑并造成重大伤亡,其实际影响远超人烟稀少地区的巨型火灾。
"我们必须锁定真正关键的火灾——那些因燃烧强度失控导致重大生态毁灭的灾变。"坎宁安强调。
然而经济数据获取举步维艰,多国将灾损信息列为机密,阻碍全球趋势研判。坎宁安团队另辟蹊径,整合慕尼黑再保险公司40余年全球经济数据与鲁汶大学国际灾难数据库,构建出独特研究模型。
研究聚焦高温干燥多风的"火灾天气",发现这种助长极端火势的气象条件正持续增多,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形成明确因果链。
"所有灾难基本都发生在极端天气期间,而这些条件因气候变化日益频繁已是不争事实。"坎宁安指出,"有充分证据表明气候变化至少创造了孕育重大火灾灾难的温床。"
他坦言若无人为气候变化,全球仍会遭遇毁灭性火灾,但绝无如此频发:"升温相当于给灾难骰子灌了铅。"
其他诱因同样不容忽视:人类向"荒野-城市交界带"迁徙,枯枝败叶等易燃物堆积失控。但坎宁安指出,这些因素相较气候变化的量化难度更高。
"此项研究在数据源运用上极具创新性,它印证了常识判断:造成重大伤亡与经济损失的火灾多发生在人口稠密区,且与因气候变化而日益频繁的极端火灾天气同步。"雪城大学火灾研究专家雅各布·本迪克斯教授评价道。
加拿大汤普森河大学消防研究员迈克·弗兰尼根警示:"随着极端火灾天气与干旱频率强度持续上升,灾难性火灾发生概率必将水涨船高。当务之急是全面提升防灾准备等级。"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