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学家组成的EAT-Lancet委员会最新研究指出:若全人类转向更健康的植物性饮食主导模式,每年可避免约1500万人死亡,农业碳排放将直降15%。这项研究汇集了全球科学家,综合评估了食物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民生福祉中的多重角色。
结论振聋发聩:即便人类成功转向清洁能源,若不对现有粮食体系进行彻底改革,气候危机的最坏影响仍将无法避免。
“若不能扭转当前不可持续的饮食路径,我们在气候议程、生物多样性议程、粮食安全等众多战线都将满盘皆输!”研究合著者、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发出警世宣言。
哈金公共政策研究所健康营养主任亚当·施莱弗评价,2019年发布的首份报告因将粮食系统改革与人类及环境健康统筹考量,已成为“真正划时代的里程碑研究”。
最新报告核心要点速览:
首份EAT-Lancet报告曾提出以谷物、果蔬、坚果和豆类为核心的“星球健康饮食法”。新版研究坚持认为,为兼顾健康与减缓全球变暖,建议每日摄取一份动物蛋白和乳制品,红肉摄入控制在每周一次——这对气候影响更大、食物选择更广的发达国家居民尤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该饮食建议基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可预防疾病的发病风险数据,而非环境标准。研究人员强调,人类健康与地球健康在此实现了完美共振。
罗克斯特伦表示,六年后得出相同结论看似“乏味”,但这恰恰证明了食品科学领域的快速演进与研究方法的持续精进。
“饮食是最具个人特质的选择,健康要素直击每个人内心。”罗克斯特伦指出,应对全球挑战虽复杂,个人行动却清晰可循——比如减少而非完全戒断肉类摄入。
非营利气候科学组织“项目降级”研究员艾米丽·卡西迪坦言:“人们将饮食视为身份象征”,严苛食谱易引发抵触,但微调亦能积沙成塔。她未参与此项研究。
研究视野超越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延伸至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水质及农业污染等多维度,最终锁定粮食系统是迫使地球逼近宜居阈值的头号元凶。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粮食系统教授凯瑟琳·梅里根盛赞该报告“极具系统性”,她指出研究深入揭示了农耕方式、劳动实践、消费习惯与粮食生产的网状关联及改造可能。梅里根未参与此项研究。
“我们仿佛刚刚在关乎星球存亡的讨论中,逐渐意识到食物的关键地位。”梅里根如是说。
研究证实,仅改变全球饮食结构就能削减15%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因肉类(特别是红肉)生产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报告补充说明,若叠加作物增产、减少浪费等改进措施,减排幅度可跃升至20%。
卡西迪测算,若高收入与中等收入群体按最新建议将牛羊肉消费控制在每周一份,减排量将相当于俄罗斯全年碳排放总量。
与此同时,报告揭露近半数地球公民正在遭受粮食短缺、环境恶化或食品系统内劳动权益侵害的困境。少数民族、原住民、妇女儿童及冲突地区民众的粮食获取权与人权面临特殊威胁。
面对11月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罗克斯特伦与同行学者呼吁各国领袖将粮食系统的科学认知纳入国家政策。他警告,忽视这一问题“将引领我们走向越来越脆弱的境地”。
“这不仅关乎粮食供应,更牵涉全民健康与环境稳定。”罗克斯特伦沉声道,“这是让社会持续衰弱的致命配方。”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