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成立韩国首个官方认证的企业AI研究生院,将现实产业难题与学术训练深度融合
当LG能源解决方案的高级研究员申东华开始参加LG AI研究所新设研究生院的课程时,他关注的不是抽象论文,而是实验室里一道棘手难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在原子层面加速阴极材料设计。
“在职场上我很少有机会学习理论,主要专注应用现成模型,”今年二月刚从该项目毕业的申东华表示,“通过这个硕士项目,我终于能深入研习AI理论和最前沿的模型结构,获得的知识和思路现在能直接运用到工作中。”
全新模式:企业主导的高等教育
这种聚焦现实难题的破解之道,正是LG此次实验的核心。2022年LG AI研究所开设研究生项目,今年八月更成为韩国首个获得政府认证的企业运营AI研究生院。
该学院的设立,旨在应对全球AI人才争夺白热化、连科技巨头都难觅专才的困境,既防止人才外流,又培育关乎LG未来的核心能力。
官方认证的硕士项目将于明年三月正式开学。LG表示正与教育部协作推进博士课程认证,并确保此前入学的员工仍可获得学位。
与传统大学不同,入学者必须带着来自工厂、实验室或设计团队的具体问题,在三个学期的一年时间内用AI技术破解难题,并将解决方案反馈到实际工作中。
“申请者必须提交正在或计划在公司开展的研究课题,我们会严格评估其野心与可行性,”LG AI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强调,该项目注重产出实际成果而非提供“华丽头衔”。
该项目还凸显LG如何让学员接触大学罕有的尖端设备与数据,并将AI直接应用于材料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
“这正是与大学的区别所在。为提升全球竞争力,韩国需要培育能攻克制造、材料与设计领域特定难题的人才,”该负责人补充道。
平衡现实需求与学术严谨性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模式。虽然部分学者肯定此举能缓解韩国人才争夺战,但也质疑企业能否像大学一样提供广度与理论根基并重的教育。他们警告企业学堂可能过度侧重项目化问题解决,忽视长期基础研究。
“企业研究生院能提供实践者带来的高质量单次讲座,”庆熙大学AI与商业教授李景俊指出,“但维持严谨课程体系是另一回事。大学的存在是为了独立求知,企业则可能将焦点过度收缩到即时需求上。”
他提到企业早已通过联合研究项目、与高校合作授予学位等方式与学界紧密协作。
还有更广泛的忧虑。韩国大学高度依赖政府科研经费,若企业机构也开始竞逐有限资金,本已紧张的预算将面临更大压力。
韩国AI专家培育战
LG研究生院在韩国乃至全球都属首创。其成立得益于《先进产业人才创新特别法》今年1月生效,允许企业设立内部研究生院。此前企业仅可开办相当于专科或本科学历的内部大学。
面对全行业人才短缺,现代汽车、SK海力士等财阀据悉也在考虑类似计划。
全球第二大内存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自2017年运营内部培训项目“SK海力士大学”,虽未获认证,但通过短期课程与工作坊培育半导体专家,同时资助高丽大学、西江大学及汉阳大学的半导体本科教育。
营收居韩国首位的三星电子则运营国内首个认证企业内部大学——三星半导体理工学院(SSIT),1989年成立。SSIT提供本科项目,硕博课程则与成均馆大学合作开展。
教育部官员表示:“期待将先进技术导向的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使企业能主导培育高科技产业所需专才。”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