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节食和严格限制的时代已经翻篇。社交媒体用户正在抛弃那些潮流,转向新方法:直觉饮食。
“直觉饮食注重信任你的饥饿信号。你根据信号决定吃什么、吃多少,”夏威夷大学注册营养师兼营养学教授吉南·班纳表示。
“它真正摒弃了节食文化,避免对食物进行评判,把重点放在信任自己的身体上。”
这种更关注身心感受的饮食方式正在网络上引发共鸣,尤其在抖音平台。#直觉饮食话题下已有超过20万条帖子,用户们讨论着当他们停止计算宏量营养素、只在饥饿时进食后,与食物的关系如何变得更好。
虽然这股风潮近期才兴起,但泰勒·斯威夫特似乎在15年前就已实践这种方法。
“工作日我会尽量健康饮食,比如沙拉、酸奶和三明治,不喝含糖饮料,保持清淡,”斯威夫特在2010年接受WebMD采访时说。
“但不会太刻板或极端。我不喜欢制定太多不必要的规则。凭常识我们就知道什么对身体好。”
周末时斯威夫特会允许自己享用冰淇淋、饼干和汉堡等“慰藉食物”,还会喝星巴克最爱的香料南瓜拿铁。
“我永远不会戒掉心爱的食物,”她说。
“所有食物都能适量摄取,僵化思维反而有害”
班纳证实斯威夫特2010年的饮食方式与直觉饮食原则不谋而合,这正是她推荐的做法。
“我们不该用极端僵化的态度对待饮食。事实上所有食物都能适量摄取,”她指出。
“固守僵化思维不仅无益,还可能引发身体意象和饮食关系方面的问题。”
研究显示,直觉饮食与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低的饮食失调风险、更少的暴饮暴食频率以及更稳定的体重密切相关。
班纳表示,刚开始转向直觉饮食时,人们可能难以允许自己吃所有食物。她特别提醒,重新获得曾被禁止的食物时,有时会导致进食过量。
关键要区分生理性饥饿与情绪性饥饿或因无聊进食。根据具体症状,二者存在明显差异。
“如果是生理饥饿,你可能感到疲倦、烦躁或胃部咕咕叫,这时任何食物都能满足你,”班纳解释道。
“但若是情绪性饥饿,胃部可能没有动静,你会特别渴望某种特定食物,这可能是看到食物广告或感到压力时的反应,进食后还可能产生负罪感。”
她最后强调:“重要的是接受‘所有食物都能适量摄取’的理念,世上本没有绝对的好坏食物之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