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古以来,无论朝代更迭、地域变迁,一个生命之谜始终存在:女性的寿命往往比男性更长。这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深植于进化长河的生物学密码。最新跨国研究通过对近1200种哺乳动物与鸟类的全面解析,揭开了跨越物种的寿命差异图谱——在哺乳动物中,雌性平均比雄性多活13%,而在鸟类世界则呈现相反趋势。这背后既有性染色体“XX组合”赋予女性的天然防护盾,也暗合着求偶竞争、育儿投入等生存策略的博弈。更令人深思的是,即便在衣食无忧的动物园环境中,这种差异依然顽强存在。或许,读懂生命长度的性别密码,正是我们理解自然法则的又一扇窗口。

穿越历史长河,横跨世界各国,一个生物学谜题始终存在——女性往往比男性活得更久。

最新研究表明,虽然医学进步已在部分国家缩小两性寿命差距,但由于根源深植于进化史,这种差异短期内不会消失。

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开展了迄今最全面的哺乳动物与鸟类寿命性别差异分析。

通过对1176个物种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哺乳动物中,72%的雌性平均寿命比雄性长13%;而在鸟类中,68%的雄性寿命反超雌性约5%。

“异型配子性别假说”从遗传学角度给出解释:哺乳动物雌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性只有一条X和一条Y染色体(成为异型配子性别)。

研究表明,双X染色体结构如同天然护甲,能帮助雌性抵御有害基因突变。有趣的是,鸟类的性别染色体系统恰好相反——雌性才是异型配子性别。

研究第一作者约翰娜·施泰克指出存在特例:“某些物种呈现出与预期完全相反的模式。例如众多猛禽中,雌性不仅体型更大,寿命也更长。可见性染色体仅是谜题的一部分。”

繁殖策略同样关键:在存在激烈竞争的一夫多妻制哺乳动物中,雄性通常更早死亡;而实行一夫一妻制的鸟类竞争压力较小,雄性反而寿命更长。

养育后代的心血投入同样影响寿命。自然界中投入更多精力抚育幼崽的一方——哺乳动物多为雌性——往往活得更久。对于灵长类等长寿物种,这可能是进化优势:雌性存活至后代独立或性成熟至关重要。

为评估环境影响,研究人员特别对比了动物园种群。尽管远离天敌与恶劣环境使寿命差距缩小,但差异依然存在。

如果您有值得本刊报道的科学线索,或关于两性寿命差异的疑问,欢迎通过science@newsweek.com与我们联系。

参考文献

Staerk, J., Conde, D. A., Tidière, M., Lemaître, J.-F., Liker, A., Vági, B., Pavard, S., Giraudeau, M., Smeele, S. Q., Vincze, O., Ronget, V., da Silva, R., Pereboom, Z., Bertelsen, M. F., Gaillard, J.-M., Székely, T., & Colchero, F. (2025). Sexual selection drives sex difference in adult life expectancy across mammals and birds. Science Advances, 11(40). https://www.fdsil.com/zb_users/upload/2025/10/tjhc3weje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