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加沙硝烟背后,是血与火淬炼的生存法则。当世界为巴以冲突争论不休时,《纽约时报》资深评论员布雷特·斯蒂芬斯撕开层层伪装,直指核心——哈马斯在创始纲领中就明示屠戮犹太人的宣言,却被国际社会刻意忽视;以色列依赖科技屏障却荒废战略远见,终酿10月7日惨剧。更发人深省的是,作者揭示反锡安主义与反犹主义的孪生关系,以及哈马斯如何将平民当作人肉盾牌。这篇檄文犹如照妖镜,照出地缘博弈的残酷真相:软弱即挑衅,生存靠自强。在文明与野蛮的角力中,有些教训必须用鲜血铭记。

若加沙战事本周终结——这并非定数——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场关于战争教训的漫长论战。

以下是我的思考:

当人们向你展示真面目时,请务必相信

玛雅·安杰洛的经典警示本应在198年就获得重视——当时哈马斯在创始宪章中明确宣告屠杀犹太人的意图。

然而以色列持续容忍哈马斯,既有意识形态的便利考量(内塔尼亚胡总理需要巴勒斯坦政治力量分裂),也因国际社会不愿推翻该组织。

这种纵容持续到2023年10月7日,对当日遇难的1200人而言已为时太晚。

尖端科技永远无法替代明智战略

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多次冲突从未改变以方对加沙的遏制政策。为何?

正如佳作《当以色列沉睡时》合著者雅科夫·卡茨向我所述,铁穹等科技给以色列注入了“坚不可摧”的错觉。

然而当10月7日来临,以色列在信号情报、导弹拦截、智能围墙和地下屏障领域的高科技奇迹,在哈马斯的低技术滑翔翼和推土机面前形同虚设。

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曾说:“软弱即挑衅。”虚弱的表象同样如此

哈马斯已故领袖叶海亚·辛瓦尔早在用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交换一名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时,就认定以色列软弱可欺。

但在10月7日前的数月间,内塔尼亚胡政府鲁莽推动被数百万民众视为威权主义的司法“改革”,使以色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虚弱姿态。事实证明,这是崩塌前的踉跄。

以色列人民比他们的政府更伟大

六旬退役将军诺姆·提本堪称典范——他与妻子加利驱车冲入被哈马斯攻占的纳哈尔奥兹基布兹,营救儿子阿米尔全家。

“我们明白如果不去救援,就没人会去。”老提布次日对《纽约时报》坦言。诺姆杀入基布兹救回家人,加利则护送伤员转移。类似壮举不胜枚举。塔木德经训“所有以色列人互为臂膀”的共同体精神,在10月7日拯救了这个犹太国度。

以色列面临的不是公关危机,而是叙事困境

吊诡的是,从蒙特利尔到墨尔本,那些操欧洲语言、生活在侵占原住民土地上的反以色列活动家,竟将讲希伯来语的以色列指认为殖民主义化身。

事实上,锡安主义是史上最古老的反殖民运动之一,曾先后对抗巴比伦、希腊、罗马、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及1948年前的伦敦统治者。

以色列支持者应当申辩的是其作为犹太国家的生存权——这与爱尔兰人建立爱尔兰国家、希腊人建立希腊国家的权利别无二致。

这不应是争论犹太人或巴勒斯坦人谁更受害的赛场。以色列的立国之本终结犹太人的受害命运,而非展示伤疤。

反犹主义渗透反锡安主义,反锡安主义催生反犹主义

当名为吉哈德·沙米耶的英国男子驾车冲撞曼彻斯特犹太会堂致两人遇难后,警方竟称“正在调查作案动机”。实在荒谬。

此事证明:在学术研讨和左翼期刊之外,对心怀恶意者而言,“犹太人”与“锡安主义者”的界限要么不存在,要么只是施暴的借口。

这与前文呼应:即便以色列捍卫者能奇迹般扭转舆论,或以色列在加沙采取更克制的军事行动,它仍将面对毫不掩饰的偏见——总有人以最微小的借口指控最严重的罪行。

巴勒斯坦苦难不容否认,哈马斯是始作俑者

那些在过去两年反以色列集会上高呼“立即停火”的人,刻意忽略(如希拉里·克林顿所指)2023年10月7日前停火协议本就存在,是哈马斯以最骇人方式破坏了它。

那些正当谴责巴勒斯坦平民苦难的人,也应痛惜哈马斯持续故意将加沙民众置于险境——在民居下方、后方和之间发动战争。

过去两年间,哈马斯随时放下武器就能结束战争,但它至今拒不执行。为何那些对以色列苛求不断的所谓和平抗议者,从未对哈马斯提出任何要求?

若哈马斯或其他武装组织保持军事政治存在,巴勒斯坦建国终成泡影

法国、英国等日渐式微的国家近期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外交作秀,既无法施压也无法说服以色列在更大的约旦河西岸重蹈加沙覆辙——撤离后陷入无尽战火。

建立可持续巴勒斯坦国的唯一路径,是巴勒斯坦文化领域的革命,彻底终结消灭以色列的幻想。

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伊玛目与巴勒斯坦政客、外交官共同努力,更需要铲除哈马斯等企图用武力正统压迫同胞的武装组织。试问英法两国为此做了什么?

欲影响以色列政策?请紧密拥抱它

为何内塔尼亚胡曾顺从特朗普总统取消对伊朗的打击?为何接受其20点和平计划?

因为多数以色列人相信——从他决定将美使馆迁往耶路撒冷、承认戈兰高地主权到轰炸伊朗核设施——这位是白宫史上最坚定的盟友。

若法国马克龙、英国斯塔默想获得同等影响力,就该汲取此道而非讨好浅见之辈。

尽管充满恐怖,这场战争终将被铭记为解放之战

对黎巴嫩人而言,这是两代人以来首次真正摆脱真主党对政坛的侵蚀性控制。

对叙利亚人而言,若非以色列先重创阿萨德政府的真主党盟友,他们无法推翻巴沙尔政权。

对叙利亚南部德鲁兹人而言,他们正受以色列军队保护。

对伊朗人而言,领导层因六月遭以美军事羞辱正处于数十年来最虚弱期。

对加沙居民而言,他们终从哈马斯斯塔西式统治及其蓄意引发战争的暴行中获释。

对以色列境内外的犹太人,这场战争应是警钟

历经三千余年历史,犹太人的生存状态始终未变:如履薄冰。

虽有友邦与盟友,但另一事实永恒不变:我们始终独自前行。

生存意味着学会与之共存。

——布雷特·斯蒂芬斯,《纽约时报》评论专栏作家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作者:布雷特·斯蒂芬斯

摄影:塔米尔·卡利法、道格·米尔斯

©2025 纽约时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