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今天,国际事件往往能激起跨越洲际的声浪。当巴勒斯坦行动组织计划在悉尼歌剧院这座世界级地标举行四万人集会时,新州最高法院的禁令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原本为纪念"10·7"周年的游行,在司法裁决下演变为关于公共安全与表达自由的深度博弈。法官们以"人群挤压风险"为考量,巧妙运用法律框架既未明令禁止抗议,又通过取消责任豁免形成威慑。这种看似留有余地的判决,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治理中如何在保障公民权利与维护公共秩序间寻求平衡的永恒命题。正如八月悉尼海港大桥的滂沱大雨未能阻挡数十万人脚步,此次事件再次证明——公共空间从来都是理念交锋的舞台。

澳大利亚新州最高法院刚刚出手,叫停了一场计划在标志性建筑举行的亲巴勒斯坦集会!

巴勒斯坦行动组织上周宣布,将于周日从CBD海德公园出发,一路游行至悉尼歌剧院,以此纪念10月7日事件周年,并抗议加沙战争。

新州警方可不是吃素的,直接向新州最高法院旗下的上诉院提出异议,理由直指潜在的人群踩踏风险!

组织者原本预估将有约4万人像潮水般涌过悉尼市中心,最终汇聚在悉尼歌剧院前广场。

警方当场拍案:这个数字太保守!实际规模可能远超预期!

首席法官安德鲁·贝尔、伊恩·哈里森和斯蒂芬·弗里三位大法官的裁决颇有玄机——并未明确禁止抗议活动。

但重点来了!如果组织者和示威者执意按计划集会,将不再享受某些违法行为的豁免权,比如阻塞交通。

这项判决更授权警方可随时驱散或逮捕前广场的聚集者!

弗里法官直言不讳:如此规模的集会必将引发"人群挤压风险",这是法庭的共识!

周四下达禁令的三位法官,早在先前听证会上就对人群安全问题拉响警报。

贝尔首席法官更搬出八月悉尼海港大桥大游行的震撼场面——当时9万至30万人冒雨前行,直言周日的集会规模可能更甚!

他特别警告:麦觉理街恐成"狭窄漏斗",把抗议者挤压在逼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新州实行许可制度,除非警方异议获法院支持,否则抗议者原本有权占用公共道路和设施。

回想2023年10月7日惨案后,这座传奇建筑的前广场就曾爆发过亲巴支持者的即兴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