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明令禁止的秋收节,如今在国家管控下既作为祭祖仪式,也成为政治纪念活动
使用化名的24岁脱北者李康赫回忆,2018年逃往韩国前,每年朝鲜传统秋收节"秋夕",他都要长途跋涉前往两江道的家族墓地。
"秋夕时分散的家人会团聚,准备食物背上山进行祭祖,"李康赫告诉《韩国先驱报》,"童年时我最爱这个节日,家里从清晨就热闹非凡。"
17岁独自逃亡的他,母亲早九年已脱北,父亲仍困守北方。于他而言,秋夕不仅是祭奠先祖,更是亲缘纽带的重启。"在朝鲜这是重大节日,人们极其重视时令庆典。"
六位叔伯全家总会挤进离墓地最近的宅院,畅饮玩牌,围观电视里的传统摔跤。当南方家庭制作半月形松饼时,他家乡更流行印花米糕。在平壤,糯软麦芽打糕、糖渍栗子和饺子才是节日餐桌主角。
经历1990年代大饥荒后,米糕逐渐被廉价的玉米糕和土豆糕替代。
童年的剩余时光,他总是和镇上孩童漫山追捕蚱蜢,互换零嘴,攀比各家膳食。
"朝鲜人会提前数月筹措祭祖资金和食材,"首尔大学统一教育系教授金相范指出,"通往墓地的山路总是摩肩接踵。"
但与韩国百万人跨城团聚的景象不同,北方未见大规模人口流动。"朝鲜没有迁徙自由,自然看不到南方的春运潮。"金教授补充道。
规训下的秋夕
专家指出,李康赫的温暖记忆与秋夕在朝鲜史上的复杂定位形成反差。
在这个严格管制宗教的国度,秋夕是极少数允许公民扫墓祭祖的日子。
"秋夕假期仅一天,唯一宗旨就是扫墓祭祀。"金教授强调。
但直至1980年代末,这点亦无保障。当韩国将秋夕与春节定为法定假日时,北方最初将其降格为"民俗节日"。1967年更直接斥为"封建残余"遭禁。
"1948年朝鲜政府成立后,便开始以"违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为由管制包括秋夕在内的民间信仰,"首尔大学德育系客座教授、统一问题专家裴英爱解读,"直到1988年社会主义思潮式微,政权开始强调民族主义,秋夕才得以恢复。"
金教授认为复兴充满政治算计:"1980年代末经济动荡,当局需要安抚民心,顺应传统文化需求。当首尔奥运会吸引全球关注半岛时,平壤也试图塑造"尊重民族传统"的形象。"
到1990年代末21世纪初,政权更进一步鼓励盛大庆典,并将其包装成"党的恩赐"。
直至今日,秋夕仍与国家意识形态紧密捆绑。
据裴教授观察,当局不仅推广其作为祭祖时节,更将其转化为追悼金日成、金正日、革命元勋和阵亡将士的场合。
秋夕清晨,人们必须向每家每户悬挂的领袖肖像鞠躬,或参拜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园、祖国解放战争烈士陵园。但向祖先叩头仍被禁止。
撕裂的节日镜像
李康赫回忆,祭祖仪式之下,秋夕暴露着朝鲜残酷的阶层鸿沟。"在墓地能看到别人准备的祭品,"他说,"供奉越多越显家族富足和睦。"
一颗在北方罕见的香蕉,若能摆上祭台便成身份象征。节日需求推高市价,更使贫寒家庭雪上加霜。
然而对李康赫这样的脱北者,今时秋夕尽是怅惘。"无比怀念和伙伴分食嬉戏的秋夕光景,"他轻声叹息,"但如今我已无处可去——所有祖先都留在了北边。"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